主讲教师 ·

教学要点 ·

课程讲义 ·

课程习题 ·

教学案例

·

典故解释

第一卷典故解释

第二卷典故解释

第三卷典故解释

·

参考文献

·

课程视频 ·

在线考试

·

扩展资料

·

1

第二卷 典故解释

1、“这本几乎没有人知道的小册子,是在‘不可思议的修鞋匠’麦克库洛赫开始被人注意的时候出现的……”(第17页)
第一卷案例2   麦克库洛赫是英国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不可思议的修鞋匠”是约.威尔逊给他取的绰号,讽刺他的著作总是东拼西凑、剽窃别人。麦克库洛赫以李嘉图学派自称,是为了骗取一个教授的职位。他的著作以赚钱为目的,到处剽窃、东拼西凑。他在182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9/10的内容是从斯密,李嘉图那里抄袭来的,其余1/10是他以前发表的一些散乱著作的重抄。所以,约. 威尔逊称他为“不可思议的修鞋匠”。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问世后,在英国曾引起了热烈的争论,麦克库洛赫当时打着李嘉图的旗号,对李嘉图学说作了通俗但却是庸俗的解说。与麦克库洛赫开始活动的同时,也出现了利用李嘉图学说来攻击资本主义的理论。这里马克思所提到的这本小册子就是这种理论的前哨。

2、艾德门兹(第18页)
    托马斯.罗. 艾德门兹(Thomas Rowe Edmonds, 1803—1889年)是英国欧文派空想社会主义者,伦敦保险公司董事长,著有“实用、道德和政治经济学,或最能使个人幸福和国家富强的政府、宗教和制度”。(1828年)
   艾德门兹主张幸福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提倡实行社会主义。他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愚昧、竞争和人口相对过剩这些现象进行了抨击。他提出了未来社会的计划,认为人类社会有因其社会性而趋于联合和资本因竞争而趋于联合的趋势。存在所谓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不可分的整体的“自然法则”,可建立幸福和富强的“社会制度”。
   和一切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他不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只从伦理、道德出发,所以找不到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

3、普利斯特列(第20页)
第一卷案例2     约瑟夫. 普利斯特列(Joseph Priestley,1733—1804年)英国化学家。因在气体化学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发现而驰名于世。他发现了20多种气体和化合物。他最大的科学功绩是他在1774年把氧化汞加热分解出氧气。但他对这一发现却没能得出新的理论结论。而仍把自己束缚于流行的“燃素说”中,把它叫做“天燃素气体”。后来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推翻燃素说的巨大革命,就是根据他的发现重新实验研究的结果。
   在哲学上,他坚决反对二元论,但又是一个机械唯物论者。
在政治思想上,他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民主自由的坚决捍卫者。因此他一直受到英国反动当局的迫害,并被迫移居美国。他在美国虽然只生活了10年,但对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的先进哲学思想,自然科学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4、舍勒(第20页)
第一卷案例2     卡尔.威廉.舍勒(Karl Wilhelm Scheele,1742—1782年)瑞典化学家。从14岁起作了8年的药房学徒,1775年被选入瑞典科学院,继后获得铨叙职位,并成为一家制药厂的主人,但他的终身事业是化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工作。
   舍勒在化学领域有许多重大成就,他发现了“舍勒绿”(即亚砷酸铜)氧气和酸类盐类物质等好几十种,同时还考查和阐明了许多物质的化学性能,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实验和观察。
   舍勒1773年就从硝酸、硝石、一氧化锰、氧化汞和其他物质中取得了氧气,但却在1777年才正式出版“空气与燃烧”一书,他科学地发现空气中有一种气体可以“助燃”,并按“助燃性把空气分成了两类,但他对‘助燃气体’即‘氧’的说明仍局限在‘燃素理论’的错误解说中”。

5、拉瓦锡(第21页)
第一卷案例2      安东尼.罗兰. 拉瓦锡(Antot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年)法国卓越的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建立者。他生长在18世纪末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是当时反革命的君主立宪政治的拥护者。革命前曾担任硝和火药管理局长,又是承包国家税收的“专卖公司”成员。由于他反对革命、被判处死刑。
拉瓦锡在自然科学上有巨大功绩。他完成了化学上的革命变革,推翻了当时在化学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燃素理论”,使全部化学建立在新的科学基础上。
   拉瓦锡根据普利斯特列的发展,运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和物质不灭定律的原理,证明磷在空气中燃烧后,会使磷的重量增加,会使空气的体积缩小;而锡在真空的密闭器中加热,它的重量都不会改变。这样他就发现空气中有一种助燃的气体,它和物体的结合就能产生燃烧的现象。他在这种实验的基础上,写成了“关于燃素的分析”和“初级化学教科书”两本著作,彻底批判了“燃素”的假说,正确指出了燃烧现象是物体和氧气化合过程的化学反应,从而创立了氧气的学说,使“过去在燃素说形式上倒立着的全部化学正立过来了。”(第21页)

6、“俄国的地主,由于所谓农民解放,现在用雇佣工人代替从事强制劳动的农奴来经营农业。”(第40页)
  第一卷案例2   所谓俄国的农民解放,是指1861年的“农民改革”(废除农奴制)。
19世纪上半叶,俄国资本主义开始有了发展,但当时俄国农村中占有统治地位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同时,由于对农民的剥削加强和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农民反对地主的斗争更加尖锐。所以从国内经济和政治发展看,都要求废除农奴制。但当时俄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还不成熟,而地主阶级则处于统治地位,力量强大,所以这次改革是由沙皇政府代表地主阶级的利息,从上而下进行的。1861年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赖地位的宣言和“法令”。
   在“改革”的宣言和“法令”中规定:永远废除农奴制;农民可以享有农村居民身份的各项权利(包括人身和财产权利);地主仍保持土地所有权,但农民可以长期使用其一定数量的土地和房屋;农民有权赎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物,在赎买以前,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暂时义务(服劳役或交纳代役租)。
   “改革”的结果,虽然农民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在改革中,地主剥夺了农民大量土地,而农民则付出了近20亿卢布的赎金,得到少数土地。结果是农民仍在最苛刻的条件下租种地主的土地,实际上还停留在农奴关系上。尽管这次改革还保存了农奴制的残余,但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随着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许多地区的地主经济和广大的农民经济都迅速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随着城市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在俄国开始形成了无产阶级。

7、烦琐经济学(第46页)
第一卷案例2     烦琐经济学,又称经院主义经济学。经院主义是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派别。它的特点是:不去研究现实生活,而致力于从教会的信条中做出具体结论,来规定人们行为的准则。他们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形式、定义推论上,专门咬文嚼字,研究对象十分烦琐。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本不了解资本的性质及其形态,不了解商品生产在全社会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经营,一切商品都是资本的承担物,都按商品的用途来区别资本和普通商品。如约翰.穆勒认为资本就是生产中所需的房屋、工具、原料和供养维持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的衣物、食品。他认为生产物并非全部是资本,只是继续留用于生产的才是资本。所以资本和非资本的区别。决定于资本家的头脑,看他决定把生产物作何用处。这样区分资本和普通商品,旨在把物与资本属性等量齐观,马克思在这里的论述生动地批评和讽刺了这些资产阶级烦琐经济学。

8、亚.楚普罗夫(第65页)
第一卷案例2     亚历山大.伊凡诺维奇. 楚普罗夫(Alexandre lwano-witsch Tschuprow,1842—1908年),俄国资产阶级经济家、政治家和自由主义社会活动家。楚普罗夫参加过一系列政府委员会(如俄国铁道经济研究、农产品价格跌落原因研究委员会,等等)担任过莫斯科法律协会统计局局长。
   楚普罗夫对铁道经济方面颇有研究,著有许多著作和教科书,是铁道经济方面有名的专家。由于俄国铁道事业的发展,他的著作在当时获得了巨大声誉。他在农业方面的著作,因具有反动性,曾受到列宁尖锐的批判。在经济理论上,楚普罗夫是一个折衷主义者。


9、具有浅薄的唯理论的自然性(第108页)
    唯理论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派别,它的代表有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他们认为,人的认识不是来自于感性活动,只有理性才是真正的标准。这种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他们不懂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根本忽视人的社会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并且由于唯理论夸大了理性认识的作用,把概念变成了没有具体内容的纯粹抽象,因此其结果必然走向唯心主义。
   唯理论从理性是真正知识的唯一源泉的观点出发,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这种本性从来就存在着,并且是永恒不变的。人的认识只有了解这种本性,才能达到目的。而这种本性在他们看来又是非常简单和极其容易明白的。
   马克思用唯理论者这种浅薄的观点来比喻古典经济学家对产业资本循环的看法。古典经济学家是在生产资本循环形态上来考察产业资本循环的。在生产资本循环中,货币与货币资本仅表现为流通手段,使人极容易忽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因此,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这整个循环过程表现得极其简单明了,生产目的就是为了生产。


10、 “人们把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作为社会生产的三个具有特征的经济运动形式而互相对立起来”(第132页)
   马克是这里所说的,系指德国庸俗经济学家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Bruno Hildebrend,1812—1872年)的观点。希尔德布兰德是德国旧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是《现在和将来的政治经济学》(1848年)
希尔德布兰德和旧历史学派的其他代表一样,反对古典学派的基本科学成就,即关于经济领域的自然规律的学说,他针对古典学派关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具有普遍的发展规律的观点,提出经济关系是依地点和时间的差异而差异,因此他把经济及科学看作仅仅是研究某一国经济的“国民科学”。
   他从这个立场出发,把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
   希尔德布兰德的这种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方式是完全荒谬的。因为它不是根据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是根据交换形式来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同时这个公式也完全抹煞了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之间的原则区别。


11、秘鲁印加国(第133页)
第一卷案例2     秘鲁的印加国家,是指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南美洲以前,居住于秘鲁、玻利维亚一带的印第安人诸部落。起初,由于他们的经济生活与外界隔绝,人们对它的了解只限于传说与推测。根据19世纪末叶所发表的关于“印加国家”的资料,这里的社会基层单位是氏族的村公社,每个氏族是村社(有时包括2、3个村落)的土地所有者。土地的耕种按各成员的需要,每年重新分配一次。公共事务由村社会议来处理,酋长也是由选举产生的。
   这些村社是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他们自己制造各种工具和器皿,自己织布和制造陶器。此外,各氏族村社还常常联合起来修筑统一的水利灌溉系统。
   到了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征服了这些部落,强迫这里的土著居民为他们进行残酷的奴隶劳动,大量开采金银。这样,乃使土著居民大批地死于矿坑或被迫自杀。


12、希腊人遇到希腊人就发生激战(第147页)
第一卷案例2     这是流传在西方国家中的一句谚语。古希腊的国家都是不很大的,通常只据有一个城市和它周围的一些土地。这就是所谓的“城市国家”。这些国家为了争夺对外贸易的霸权,为了夺得领地,常常发生及其尖锐的斗争。由于在希腊各国,斯巴达及雅典较为强大,因而形成了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他们为了控制对西方市场(西西里、意大利)的贸易线,以及其他政治原因,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继续了27年之久。
   此外,古希腊各国内部的阶级争夺也是极其激烈的,常常发生很激烈的战争。
   因此,古希腊各国之间及各国内部,经常处于战争状态。在这里马克思用“希腊人遇到希腊人,就进行惨烈的战争”这句谚语,来形容资本家之间你死我活的激烈战争。

13、莱勒(第157页)
     约翰. 莱勒(John Lalor.1814—1856年),英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保护关税论者。他曾担任过“晨报”、“询问者报”的编辑,在这些报纸上,他发表过不少关于社会经济问题的著述。他的最后一本著作是《货币和道德:给时代的一本书》(1852年)。在这本书中,他探讨了关于商品储存,以及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入英国的大量黄金所发生的影响。他认为,商品的储存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极大的优点,而黄金的流入则会促进商业的发展,刺激投资,增加工农业的利润。他反对滥用贸易自由的原则,主张把多余的资本用于农业,或开发事业的贷款和城市住宅,卫生以及供水设施的改进上。从英国资产阶级立场出发,他论述了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并积极为英国资本家策划如何防御其他国家资本家的竞争。
   莱勒是一个庸俗经济学家,但他总是竭力为自己,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种种理论披上一套伪科学体系的外衣,马克思嘲笑过莱勒之流的庸俗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这些平庸之谈。


14、拉德纳(第200页)
   达埃纳埃西斯. 拉德纳(Diony sius Lardner,1793—1859年),英国著作家,著有许多通俗自然科学书籍。
   拉德纳的著作有《小丛书》(1830—1832年,共12卷)向议会所做关于铁道常数的两个报告(1838年、1841年)等。在《铁道经济》一书中,他谈到了铁道业中固定资本的磨损,路基枕木等固定资本的更新、修理和替换的特点,以及和机车车辆等固定资本的补偿,更新和修理是怎样交错进行等问题。


15、斯克罗普(第208页)
     乔治.朱理亚.波勒特. 斯克罗普(George Jnnuis Poulett Scrope,1797—1876年):英国地质学家,庸俗经济学家,自由贸易论者,工厂法的辩护者。早期住在英国,后来移居美国。1841年他在美国纽约发表了他的经济著作《政治经济学》。
   在政治经济学上,他认为资本家之所以把资本投入生产,是因为资本家“期待”着获得利润,他说,资本家在产品未被当作产品生产出来以前,这种“期待”就是资本家的“牺牲”。而利润就是对资本家这种牺牲的补偿。这种理论和西尼耳的“节欲论”完全一样。只不过将“节欲”一词改为“期待”而已。

  在这里,马克思主要是批判斯克罗普在资本周转问题上的两个错误:(1)混淆了资本周转上的实际差别和表面差别;(2)计算资本周转时间时,除资本外,把利润也计算了进去。

上一页  下一页